從這個小故事,我們可以看到儀器公司的利潤有多高,自己動手對設備進行簡單維修是很必要的。
近20年,我國的基礎科研蓬勃發(fā)展,對儀器的要求越來越高,國家也投入了大量資金改善科研單位的儀器設備。正是由于中國對研究儀器的巨大需求,世界上各大儀器廠商都紛紛把中國作為最大的銷售區(qū)域,但同時給中國用戶的報價也極高。最終儀器的成交價格與廠家的銷售模式和用戶的采購方式都有關系。
儀器公司的銷售策略不外乎三種,廠家自己開辦中國分公司或中國辦事處自銷,廠家找中國的代理商銷售,自銷與代銷混合方式。而用戶的采購方式又分為單位自行采購和政府采購(中央政府采購和地方政府采購)。根據儀器單價高低,可分為單臺件采購和多臺件集中采購。不同的銷售方式與采購方式結合會產生差異巨大的報價。
科學院的規(guī)定:50萬元以下的,單位自行采購,50-120萬元的,科學院集中采購,120萬元以上的,報四部委聯合審批后集中采購。像科學院的研究所,課題組都是自負盈虧,能省則省,而且科學院付款及時、辦事痛快,沒有采購部門插手,因此廠家報價也比較實在。高校的采購就比科學院復雜些,而且部屬高校和地方高校的情況還不一樣。廠商最頭痛的銷售對象是企業(yè),企業(yè)在這方面往往不太規(guī)范,此時廠商就會找企業(yè)所在地的代理商,讓代理商去做企業(yè)采購部門的工作,最終成交價很可能比代理商拿到的價格高出許多。一位銷售流變儀的跟我說,油田是流變儀的大用戶,但他從未自己去投過標,都是代理商做,最離譜的一次,30萬元的儀器成交價居然達到300萬元,儼然進口儀器是一塊大肥肉。
除了人為造成的高價格以外,進口儀器廠商的利潤也很可觀,據說通常是200%-300%的利潤。即使給你5折的成交價,利潤仍然不低。還有一些廠商在中國的銷售價格是中國公司自己定,那就更沒譜了。除了購買價格外,高昂的維修費、配件費、耗材等都是儀器廠商的利潤來源,這些,只要你買了儀器,卻沒有好好維護,那就使勁掏錢吧。
國家的科技資源分配模式造成貧富分化,有錢的重復購置,缺儀器的卻總是沒錢購置,這大大阻礙了多少研究進展。重復購置、共享不足、維護不善、低使用率、高端儀器的低水平使用等等問題,只有一個結果:不斷給儀器公司送錢。
真的希望有個調查,看看究竟我們需要多少儀器,同時建議加強科學家和工程師的合作,把國產儀器盡快搞上去。
作者:徐耀